在市政污水、印染、食品加工等行业,絮凝效果差是污水处理的“高频难题”。传统絮凝剂(如硫酸铝、氯化铁)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四大瓶颈:
pH敏感性强:硫酸铝需严格控制在pH 6-7,超出范围后水解产物失活,导致絮体松散、沉降缓慢;
低温失效:冬季水温低于10℃时,传统药剂反应速率下降50%以上,出水浊度超标风险激增;
污泥膨胀:过量投加铁盐易引发污泥粘稠(含水率>98%),压滤能耗占处理成本的35%-40%;
残留污染:铝/铁离子残留导致出水色度升高,例如某市政污水厂因铝超标(0.25mg/L),被迫追加活性炭吸附,单吨成本增加0.6元。
以江苏某印染园区为例,原采用聚合硫酸铁处理混合污水(COD 800mg/L),需投加2kg/吨药剂,沉淀时间长达90分钟,出水仍浑浊(SS 80mg/L),年环保罚款超50万元。行业亟需一种广适、、低耗的替代方案。
聚合氯化铝(PAC)通过“电中和-吸附架桥-网捕沉淀”的协同机制,实现污水快速澄清:
电荷中和:PAC释放的[Al₂(OH)₅⁺]等高电荷离子,瞬间中和胶体颗粒表面负电荷,破坏其稳定性(Zeta电位从-30mV升至-5mV);
架桥吸附:多核羟基络合物(如[Al₁₃O₄(OH)₂₄]⁷⁺)在颗粒间形成“分子桥”,凝聚成毫米级絮体,沉降速度达5-10m/h(硫酸铝仅2-3m/h);
网捕共沉:PAC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可捕获游离悬浮物,尤其对粒径<10μm的胶体去除率超90%。
对比实验数据:
针对市政污水(SS 200mg/L),PAC投加量0.3kg/吨时,5分钟絮体成型,15分钟完成沉淀,SS<10mg/L;
低温(5℃)环境下,PAC浊度去除率保持85%以上,而硫酸铝效率衰减至40%;
污泥体积减少40%,压滤时间缩短至传统工艺的1/3。
案例一:市政污水处理厂(日处理量10万吨)
原工艺痛点:使用硫酸铝+阴离子PAM,出水SS波动在15-25mg/L(国标A要求SS≤10mg/L),雨季常超标;
PAC升级方案:0.2200gPAC/吨替代硫酸铝,联用微砂加重沉淀;
成效:SS稳定≤5mg/L,药剂成本降低30%,污泥热值提升至1200kcal/kg,焚烧发电年收益增加200万元。
案例二:纺织印染园区(COD 1500mg/L,色度300倍)
挑战:染料分子难降解,传统工艺色度去除率仅50%;
PAC创新应用:0.200gPAC/吨+5mg/L臭氧催化氧化;
数据突破:色度降至10倍以下,COD去除率提升至75%,获省级“清洁生产示范项目”奖励100万元。
案例三:食品加工废水(含淀粉、油脂,SS 800mg/L)
低温失效困境:冬季水温6℃,硫酸铝絮凝失败,出水SS>100mg/L;
PAC解决方案:液体PAC(Al₂O₃ 10%)常温投加,配合气浮机;
效益:SS稳定<20mg/L,污泥量减少50%,年节省蒸汽加热费用80万元。
选型与投加策略
水质适配:
高浊度污水(SS>500mg/L):选用高盐基度(90%)固体PAC,投加量0.3%-0.5%;
低浊度污水(SS<100mg/L):液体PAC(Al₂O₃ 10%)更易分散,投加量0.1%-0.2%;
含油废水:PAC复配0.01%-0.05%阴离子PAM,提升絮体密实度。
工艺优化与设备配置
反应控制:快混阶段(G值300s⁻¹)持续1分钟,慢搅阶段(G值50s⁻¹)维持10分钟;
智能加药:安装在线浊度仪联动加药泵,动态调节PAC投加量(误差±5%);
污泥管理:PAC污泥经板框压滤后含水率≤92%,热值≥1000kcal/kg,可掺烧发电。
长效价值与政策红利
成本节约:以日处理1万吨污水厂为例,年节省药剂费150万元+污泥处置费80万元;
合规保障:出水铝残留<0.1mg/L,满足GB 18918-2002严标准;
碳资产增值:每处理1万吨水减碳3吨,可参与碳交易获利。
4. 全链路服务支持
免费试样:提供200g PAC样品,一键生成成本对比表;
现场诊断:工程师48小时上门,定制“PAC+智能加药”改造方案;
终身维护:定期提供水质检测服务。
立即行动,让污水清透不再是难题!
✅ 拨打13703905211,获取免费水质诊断